劉根勤
盛唐有李杜,晚唐有小李杜,李商隱與杜牧,揚州知名度的傳播,杜牧貢獻很大。但是很少有人知道,杜牧的祖父杜佑,政治與學術地位比杜牧高得多,而且對揚州貢獻很大。杜牧與揚州的淵源,也是基于祖蔭。
杜佑字君卿,京兆萬年(今陜西西安附近)人,是唐朝中葉宰相,政治家、史學家。他出身官宦世家,父親杜希望,官至鄯州都督、隴右節度留后。
杜佑幼年讀書就很勤奮,經史兼修。18歲那年,他因為父蔭出任濟南郡參軍、郯縣丞。天寶末年,杜希望的好友韋元甫做潤州(今江蘇鎮江)刺史,杜佑特意前往看望。韋元甫對他親厚有加。后韋元甫為浙西觀察使、淮南節度使,杜佑一直在他的幕府中任職,深得信任。
大歷七年(772年),韋元甫去世,杜佑由淮南入京,為工部郎中,充江西青苗使,前后在江西、廣西一帶做了好幾年地方官。
大歷十四年(779年),德宗即位,勵精圖治,破格用人,以道州司馬楊炎為門下侍郎同平章事,征杜佑入朝為工部郎中。
當時河北諸鎮形勢不穩定,軍需緊急,“饋運之務,悉委于(杜)佑”。因為貢獻卓著,不久便遷升為戶部侍郎判度支。度支總領全國經費,當時開支浩繁,每月費度支錢一百多萬貫。由于用度不足,德宗下令借富商錢,于是官吏大索商賈財貨,“長安囂然如被寇盜”,比戰亂還慘。
杜佑認為“百姓頗困,加賦攸難”,主張裁減官吏,節省開支,特地寫了一篇《省官議》獻給德宗。指出“設官之本,為理眾庶,所以古昔計人置吏”,但自中宗以來,從朝廷到地方都有一大批重復閑散官員,糜費國帑無數,應該加以裁并。因為奸相盧杞當權,這個建議沒有被采納。
貞元六年(790年),杜佑任淮南節度使。他在揚州十三年,經歷了幾件重要的事情:
第一,杜佑下車伊始,遭逢旱災,饑荒嚴重,此前官吏又貪瀆得厲害。他下令富戶出售糧食,救濟災民;同時革除苛捐雜稅,安定社會。揚州久經兵亂,官舍多被毀壞。駐軍沒有營房,很多士兵住在破廟里;儲備沒有倉庫,很多粟帛留在其他郡縣。杜佑組織人力和物料,興建營房和倉庫,解決了軍隊用房和財賦儲存的問題。當時聯營三十區,士馬整飭。為了發展農業生產,他修整雷陂(又名雷塘,在揚州市北),還開鑿了新渠,以資灌溉。又開濱海棄地為稻田,稻米產量很高,積米至五十萬斛。于是淮南兵精糧足,遠近畏服。
第二,貞元十六年(800年),徐泗濠節度使張建封病故,軍士擁立其子張愔為節度使,朝廷不許,于是加杜佑檢校左仆射、同平章事兼徐泗節度使,叫他討伐張愔。但對敵用兵非杜佑所長,兩路對敵都不利。朝廷不得已任命張愔為徐州團練使,分濠、泗兩州隸淮南,以杜佑兼濠、泗觀察使。
第三,杜佑平生好學,手不釋卷。公事之余,勤于著述。貞元十七年(801年),66歲的杜佑積36年之功,完成了200卷的歷史巨著——《通典》,記述了遠古黃帝時期至唐朝天寶末年的制度沿革,分為食貨、選舉、職官、禮、樂、兵、刑法、州郡、邊防九典,并以說、議、評、論的方式,提出自己的見解和主張,以“往昔是非”,“為來今龜鏡”。此書開制度史研究之先河,杜佑也因此成為可以跟司馬遷班固比肩的大人物。
唐德宗貞元十九年(803),杜佑入朝為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歷順宗、憲宗二朝,以宰相兼度支使、鹽鐵使。唐憲宗元和七年(812)六月,以太保致仕。十一月病卒。
杜佑有三子、十孫。次子杜式方的兒子杜悰做到太傅,迎娶岐陽公主,另一個兒子杜慆做到兵部尚書,三子杜從郁之子杜牧是晚唐著名詩人。
作為唐代名臣,杜佑品德高尚,他出身世家,關心民間疾苦,孜孜以“富國安人之術為己任”。才能方面,除了軍事才能稍弱外,他的政治與經濟能力都是拔尖的,學術才能更是古今罕見。他雖出將入相,仍手不釋卷。白天處理公務,接待賓客,晚上則在燈下讀書,孜孜不倦。賓客僚佐與他談論時,都佩服他的辯才和淵博。他們的見解如有錯誤,杜佑也能幫助糾正。
所以無論在中樞還是地方尤其是揚州,杜佑都贏得了君臣與朝野一致的尊敬,他的后代也延綿不絕,世有君子賢人!
作者簡介:
生于興化,求學揚州。文學博士、歷史學博士后,資深媒體人、文史學者、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