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訊員 潘靜 紅梅 賈春
記 者 胡儉 冬蘭 趙磊
9月的揚州,天高云淡,眾多游客前來逛景點、串小巷、品美食,不少人贊嘆:揚州不僅景美人好,而且干凈清爽,真的可以說是中國最干凈的城市之一。
游客的點贊并非沒有出處。近年來,在一些機構、網站開展的“中國最干凈城市”評選中,揚州屢屢上榜。
“最干凈城市”如何煉成?這背后,除了城管、環衛等相關部門工作人員的辛勤付出外,還有市民“同住一座城,共治一個家”的行動自覺。
從一本《自管志》看老小區居民自治
一座城市到底美不美,最好去老小區里看一看;一座城市文明程度高不高,最好到老小區里轉一轉。
邗江區雙橋街道康樂社區有個武莊8號樓群,3幢樓114戶,沒有市場化物業,老黨員楊杏芝牽頭組建自治管委會,自己的大院自己管,建立了一整套自管制度,使這個老小區成為揚州“老小區自治樣本”,多次被央媒報道。楊杏芝把大院10年自治經驗編印成16萬字的《自管志》,從實踐到理論互有支撐,被民政部向全國推廣,引得不少本地及外地社區前來參觀學習。
康樂社區紅色物業 資料圖
受《自管志》啟發,康樂社區去年開始探索“每日美好指數”測評體系,由居民推選出“文明評議員”,對標“最干凈小區”的10個評測項目,每天對小區打分,幫助社區查漏補缺,助力打造“最干凈小區”。
今年,社區聯合物業公司打造了“紅色物業會客廳”,讓居民一起來商討解決小區管理中的煩心事。公共電動車充電車庫就是居民智慧碰撞出來的“金點子”。
原來,在康樂社區部分老小區,一些居民家沒有車庫,電動車充電成了問題。怎么辦?在“紅色物業會客廳”活動中,有居民建議可以建一個公共充電車庫。于是,康樂社區與物業公司聯手,在康樂新村打造了400平方米的公共電動車充電車庫,每個月電費8元封頂,既消除了居民亂拉電線帶來的安全隱患,又幫居民解決了難題。
如今,揚城眾多老小區都配套了基本物業服務,相繼組建了小區業主委員會、自治委員會等,讓居民從小區管理的配角變成主角,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新格局。
豐樂社區“老兵文明觀察團”在巡邏。資料圖
從一把“小掃帚”看揚州市民愛城如家
景區梅嶺街道長征路上,豐樂社區打造了一座“紅色記憶館”,館內陳設著一把小掃帚,這是當年老紅軍劉應啟用過的舊物,如今被居民視為“紅色傳家寶”“文明接力棒”。
10年前,劉應啟買來50把掃帚,贈送給社區黨員干部、樓道組長,向臟亂差環境“宣戰”。此后,從老紅軍贈掃帚到居民搶掃帚,揚城掀起“小掃帚掃靚大家園”熱潮。
豐樂社區北門外大街10號大院,居住著20戶人家,在沒有物業管理的情況下,大院內的老黨員、老干部帶頭拿起小掃帚,每天把大院掃干凈,使這個大院成為梅嶺街道“最干凈的居民大院”。
今年4月,景區城北街道將每月20日定為“義務勞動日”,機關工作人員進社區、下網格,拿起掃帚清理衛生死角。許多居民也行動起來,從樓道單元到小區廣場,清理雜物、鏟除“牛皮癬”,齊心協力整治小區環境。幾個月下來,轄區內亂停車情況沒有了,花圃菜地消失了,亂堆亂放不見了。老百姓自豪地說,安置小區環境比得上高檔小區了。
劉應啟已經去世6年多了,但“小掃帚精神”一傳十、十傳百、百傳千千萬。如今,揚州機關志愿者進社區參與義務勞動,已經成為常態。一把“小掃帚”,讓一座城市背街小巷干干凈凈,也成為市民愛城如家的象征。
志愿者在維持交通秩序。資料圖
從一面“紅黃旗”看城市管理動真碰硬
揚州有個“市民觀察團”,100多名成員常年巡訪鄉鎮社區,圍繞鎮容鎮貌、河道清潔、農貿市場、車輛停放、樓道衛生等方面,進行測評打分,發現問題及時向市區兩級“長效辦”通報,并跟蹤整治結果。
2015年3月“共建文明城 爭做文明人”動員大會召開以來,我市建立市委書記、市長主持雙月點評會制度,聚焦會診“城市病”。工作做得好的單位“紅旗”表揚,工作不到位的單位“黃旗”警示,動真碰硬徹底根治“馬路菜場”“燒烤油煙擾民”等一批城市頑疾。
近年來,全市持續推進“清水活水”、“八老改造”、城市公園體系建設、城市書房建設、文博城建設等民生幸福工程,讓人民群眾分享更多城市發展成果,得到了人民群眾的充分認可。
前不久召開的市委七屆十次全會上,亮出了揚州美麗幸福的“施工圖”,圍繞推進小區雨污分流、黑臭水體治理、垃圾分類處置、老舊小區改造、市容環境提升、大氣環境治理等,要打“六場硬仗”,像繡花一樣下足功夫,加快實現市域社會治理現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