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年9月9日上午11:30
地點:市政府第六會議室
主持人:中共揚州市委宣傳部副部長、市政府新聞辦主任周學軍
發布人:
揚州市委教育工委書記、市教育局黨委書記、局長殷元松
揚州市民政局黨委副書記、局長徐德林
揚州市農業農村局黨組成員、農辦副主任袁強華
揚州市衛健委黨委委員、副主任尹成雷
生態科技新城黨工委委員、管委會副主任唐朝文
中共揚州市委宣傳部副部長、市政府新聞辦主任周學軍:
各位媒體朋友們,大家中午好!歡迎參加“奮進新征程 建功新時代——揚州市‘六個好地方’建設”系列新聞發布會的第五場,我們將邀請相關部門和地區圍繞“共同富裕、人民幸?!焙玫胤浇ㄔO介紹有關情況。
參加今天新聞發布會的發布人有:
市委教育工委書記、市教育局黨委書記、局長 殷元松,
市民政局黨委副書記、局長 徐德林,
市農業農村局黨組成員、農辦副主任 袁強華,
市衛健委黨委委員、副主任 尹成雷,
生態科技新城黨工委委員、管委會副主任 唐朝文。
參加今天新聞發布會的新聞媒體有:新華網、中國新聞社、央廣網、新華日報、省廣電總臺、現代快報、揚子晚報、江蘇經濟報、鳳凰網、網易新聞、揚州報業傳媒集團、揚州廣電傳媒集團等。
首先,請市教育局殷元松局長進行發布,介紹相關情況。
市委教育工委書記、市教育局黨委書記、局長 殷元松:
各位媒體朋友們,大家中午好!
近年來,我市聚焦公平和質量主題,努力辦人民滿意教育,為每一個學生人生出彩奠基,人民群眾的教育獲得感和滿意度顯著提升。
一是堅持優先發展,教育供給能力再上新臺階。全市不斷加大教育投入,“十三五”以來,累計投資153.4億元,新(改、擴)建中小學及幼兒園176所,建設面積242.2萬平方米,新增學位8.12萬個,全面完成83所城鎮小區配套幼兒園治理任務,完成270所薄弱學校改造項目,校容校貌日新月異,教育資源配置更加合理。全市建成“智慧校園”275所,智慧學堂平臺覆蓋全市90%以上中小學校。
二是堅持優質均衡,基礎教育質態實現新提升。全市公辦幼兒園和普惠性民辦園占比達90%,省、市優質園就讀學生比例達92.04%,在全省率先制定幼兒園財政生均撥款標準,學前教育由“幼有所育”邁向“幼有優育”。扎實推進義務教育“雙減”工作,推動全市334所義務教育學?!皽p負提質”,全面開展課后服務,強化學科類校外培訓機構監管,切實減輕學生過重課業負擔,努力緩解家長焦慮,提高學生和家長獲得感。加快構建全面育人體系,突出加強勞動教育、心理健康教育,賦能學生終身發展。全市組建了40個義務教育辦學集團,擴大優質資源輻射面。新創省三星以上高中3所,建成省級高中課程基地25個,深入實施高中教育質量提升和拔尖創新人才培養工程,普通高中教育質量持續提升。
三是堅持產教融合,職業教育發展彰顯新動能。著力打造精品學校和精品專業,“十三五”以來,全市創成省現代化示范校6所、優質特色學校2所、現代化專業群21個、現代化實訓基地15個。持續深化校企合作,開展22個現代學徒制項目試點、15個“引企入?!表椖?,全市訂單培養專業占比達50%以上,中職畢業生在揚就業率達85%以上,教育鏈和產業鏈有機融合、“同頻共振”。
四是堅持科教強市,高等教育發展取得新突破。與揚州大學市校合作向縱深發展,建成江蘇旅游職業學院、中國航空研究院研究生院并成功招生,完成揚州技師學院遷建,招引院校來揚工作不斷推進,各在揚高校教育質態持續提升,高校深度融入城市經濟社會發展格局不斷顯現。
五是堅持以人為本,師資隊伍建設推出新舉措。以師德師能建設雙“百千萬”工程為抓手,積極構建城鄉網上結對、名校組團辦學、鄉村教師支持計劃、師范生委托培養四大平臺,著力打造名師、骨干、新秀、培師和教科研五大團隊。在全省率先推行市特級教師和特級班主任評選。全市共獲評“江蘇人民教育家”和“蘇教名家”培養對象22人、省正高級職稱教師151人、省特級教師215人、市特級教師304人、市特級班主任40人,現有學科帶頭人和中青年教學骨干3655人,人才強教作用充分激發?!翱h管校聘”聯席會議制度全面落實,持續推進義務教育校長、教師輪崗交流,以師資均衡促教育均衡。
六是堅持民生至上,教育惠民工程開創新局面。扎實做好校園疫情防控和安全工作,全市中小學校車安全工程基本實現全覆蓋,陽光食堂平臺運行率達100%,有力維護了廣大師生的健康安全。以精準助學阻斷貧困代際傳遞,“十三五”以來,累計發放學生資助經費3.49億元,惠及家庭經濟困難學生44.55萬人次;招收宏志班177個,7300名家庭經濟困難學生享受到優質教育。連續多年實施農村留守兒童關愛行動,殘疾兒童少年接受義務教育全覆蓋“零拒絕”,持有居住證的外來務工人員子女入學100%享受“市民待遇”,教育優撫一個不漏、“應享盡享”。
下一步,我們將圍繞打造“共同富裕、人民幸?!焙玫胤綋P州,堅持教育發展成果全民共享,著力擦亮“好地方”的“好教育”名片,以實際行動迎接黨的二十大勝利召開。謝謝!
中共揚州市委宣傳部副部長、市政府新聞辦主任周學軍:
謝謝殷局長!下面,請市民政局徐德林局長進行發布,介紹相關情況。
市民政局黨委副書記、局長 徐德林:
各位記者朋友們,大家好!
近年來,全市民政系統認真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民政工作的重要批示要求,圍繞部、省和市委、市政府對民政工作的總體部署,扎實履行基本民生保障、基層社會治理、基本社會服務工作職責,全面融入市委、市政府好地方建設工作體系,為“強富美高”新揚州建設做出積極貢獻。
一、圍繞兜底民生保障,樹牢“處處見好、人人說好”的目標導向,全面提升基本民生服務水平。一是穩步提高困難群眾生活水平。城鄉居民低保月人均標準統一提高到770元;城鄉特困對象供養標準提高至12012-23568元/年。建立重度殘疾人護理補貼動態增長機制,護理補貼標準提高至城鎮130元/月、農村90元/月。落實困境兒童保障標準自然增長機制,集中供養孤兒、散居孤兒的月基本生活保障標準,分別不低于2980元、2180元,其他類別困境兒童保障標準相應提標。二是完善分層分類社會救助體系。規范低保、特困對象認定,靈活運用臨時救助政策,建立健全“單人?!薄暗捅u退”等“溫情救助”制度改革,完善困難群體動態監測和救助幫扶機制,著力解決困難群體的“急難愁盼”。出臺《揚州市因病支出型貧困家庭生活救助辦法(試行)》,穩步擴大救助范圍、提高救助標準、簡化救助程序,累計向663戶因病支出型貧困家庭發放救助金270萬元。認真總結推廣去年疫情期間,我們創新采取“現金+物資+服務”的專項救助模式,強化特殊困難群體應急臨時救助。今年以來,共向1652人名困難群眾發放臨時救助資金71.36萬元,向全市所有低保、特困以及困境兒童發放300萬元愛心消費券。三是切實保障特殊困難群體基本生活。今年以來,我們部署開展特殊困難群體救助幫扶專項排查整治行動,累計排查各類困難對象8.62萬人,跟蹤解決問題149個,幫扶重點戶3247戶;聯合市慈善總會為1367名低保、特困、低保邊緣、困境兒童家庭中大重病患者購買醫惠保。扎實開展高溫天氣困難群眾救助服務保障專項行動,巡訪散居民政服務對象22218人,幫助購買防暑降溫設備361臺(套),聯合市慈善總會為9517戶低保家庭和分散供養特困家庭發放高溫防暑用電補貼。四是加強未成年人權益保障。成立市縣兩級未成年人保護工作領導小組,優化資源鏈接及關愛服務舉措,累計建成61家示范性未成年人保護工作站(關愛之家)。
二、圍繞拓展頤養內涵,堅定“沒有最好、只有更好”的使命追求,全面構建高質量養老服務體系。一是強化政策保障。提請市人大制定出臺《揚州市居家養老服務條例》,為居家養老服務提供法制保障。提請市政府印發《2022-2025年頤養社區建設總體方案》。在省內第一個出臺地方養老社區建設標準——《揚州市頤養社區建設指南》,研究制定《社區養老機構建設規范》等行業地方標準。今年疫情期間,在全省率先將民辦養老機構納入小微企業助企紓困政策扶持范圍,向全市46家民營機構發放紓困資金382.25萬元,提前預發2022年度養老機構運營補貼資金403.46萬元。二是提升設施建設。積極實踐“公園+、醫療+、小區+”養老服務的理念深入人心,社區嵌入式居家養老服務體系不斷完善,市人大去年對頤養社區建設組織專門評議結果為“滿意”。按照每戶不低于3000元標準,已經為4426戶經濟困難的老年人家庭實施了適老化改造,目前正在推進2654戶的適老化改造任務,預計年底全市將超過7000戶困難老人家庭完成改造。三是提升服務能力。積極推動構建“15分鐘基本養老服務圈”,全市已建成124個頤養示范社區、12個街道養老綜合體、18個中心廚房。上個月我們剛舉辦了全市首屆養老服務機構老年人營養餐大賽;10月底我們還將承辦省級大賽。改造提升15個標準化農村區域性養老服務中心,滿足農村老年人就近機構養老需求。
三、圍繞深化市域治理,增強“敢為人先、爭先競好”的膽識銳氣,全面加強和創新基層社會治理。一是完善城鄉社區治理體系。按照每百戶不少于30平方米的標準改造提升145個省級示范社區服務中心建設,城市社區服務中心覆蓋率達100%。率先發布《社區全科社工服務規范》,推行“全科社工+網格化”的社區工作者服務模式,實現全市城市社區100%覆蓋。堅持融合治理與夯實根基相結合,全力打造基層善治的“揚州樣板”,1407個村(社區)換屆選舉順利完成,87個鄉鎮(街道、園區)社工站全部掛牌運行,初步構建了“網絡完備、機制健全、共融互通”的社會工作體系。二是持續激活社會組織活力。連續十年組織開展公益創投活動,累計對806個公益創投項目投入資金2419.3萬元。實施社區社會組織培育發展、能力提升、作用發揮、規范管理“四大計劃”,優化社區社會組織的結構布局,增強服務社會能力。三是全面優化營商環境。組織行業協會商會參與營商環境評價,開展“我為企業減負”專項行動。推進結婚“一件事”、身后“一件事”改革,探索養老機構開辦“一件事”、養老機構安全監管“一件事”改革。
四、圍繞社會專項事務,保持“說干就干、干實干好”的奮進姿態,全面強化基本公共服務。一是提升婚姻登記服務水平。按照“互聯網+婚姻服務”要求,推廣婚姻登記自助機的使用,推動婚姻登記處管理服務迭代升級,推進婚姻登記服務場景化應用,打通戶籍查詢功能。創新結婚頒證服務模式,開展婚俗改革試點,宣傳文明向上的婚俗文化。二是推動殯葬領域穩步發展。持續組織殯葬領域突出問題整治,強化殯葬服務公益屬性,擴大殯葬服務供給,完成45個農村公益性骨灰安放(葬)設施提升改造,建成西屏山人文紀念園。三是豐富區劃地名文化內涵。公布我市兩批歷史地名保護名錄,出品《巷陌笙歌》等地名文化系列宣傳片。深入挖掘大運河地名文化,出版《大運河地名·揚州印跡》,豐富世界運河城市論壇文化推介內容。助力新型城鎮化建設,順利實施湯汪鄉、西湖鎮撤鄉(鎮)設街工作。四是創新救助管理工作機制。創新建立流浪乞討人員街面巡查自然啟動工作機制,持續開展極端天氣下“寒冬送溫暖”、“夏季送清涼”等專項救助工作,形成“公安+城管+民政”等多部門協同聯動的常態化救助保護工作機制。
下一步,市民政局將繼續把群眾關切的熱點、政策落實的堵點、發展滯后的難點作為切入點,更好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持續助力把“好地方”揚州建設得好上加好、越來越好。
中共揚州市委宣傳部副部長、市政府新聞辦主任周學軍:
謝謝徐局長!下面,進入記者提問環節??纯丛谧挠浾吲笥延心男﹩栴}需要提問,提問前請說明所在媒體單位。請大家舉手示意。
新華網:
近年來,市農業農村局在促進農民增收方面做了大量工作,能否介紹一下黨的十八大以來揚州農民收入的變化情況?
市農業農村局黨組成員、農辦副主任 袁強華:
新聞界朋友們,大家中午好!首先感謝大家長期以來對“三農”工作的關注和支持。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們堅持把強農富民作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建設“強富美高”新揚州的關鍵之舉,多層次、多領域拓寬農民增收渠道。十年來,揚州農民收入呈現總量穩步增長,結構不斷優化的良好態勢。具體有三個特點:
(一)收入穩步增長,與經濟增長保持同步。2012-2021年,揚州經濟總量不斷增長,為農民收入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奠定了堅實的基礎。2012-2021年,揚州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2294元增長到27354元,年均增長9.3%,高于城鎮居民年均增幅1.2個百分點。
(二)收入連上兩大臺階,翻番目標圓滿完成。2011-2021年,揚州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接連上了兩大臺階:2011年跨過“萬元”大關,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10870元;2018年躍上新臺階,越過“兩萬元”關口,達21457元??鄢齼r格因素,2020年揚州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為2010年的2.28倍,圓滿完成了揚州市第七次黨代會中提出的“2020年實現城鄉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的目標。
(三)農村增速快于城鎮,城鄉收入差距逐年縮小。黨的十八大以來,揚州市全面落實中央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各項任務,聚焦富民增收和精準扶貧,不斷完善支農惠農政策。統籌區域、城鄉一體化協調發展,大力推進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合理引導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就業,就業創業、民生保障、精準扶貧脫貧等涉及多方面多領域的民生政策在農村落地落實。揚州城鄉居民收入差距逐步縮小,城鄉融合不斷深入。2012年以來,揚州市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連續高于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收入比由2012年的2.06:1下降到2021年的1.86:1。
今年上半年,農民收入繼續保持了良好的發展態勢,全市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15314元,同比增加909元,增長6.3%,高于城鎮1.6個百分點。城鄉居民收入比1.79:1,較去年同期縮小0.03,城鄉居民收入相對差距進一步縮小,城鄉發展更加均衡。
下一步,我們將扎實推進鄉村振興戰略,全面促進農民增收,增加農民幸福指數,重點抓好五個方面:一是突出豐產豐收,大力實施“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培育優良品種,推廣優異技術,加強高標準農田和農田水利設施建設,不斷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二是突出打造全產業鏈,加大農業重大項目招引力度,提升農產品附加值,讓農民分享產業增值收益。三是突出創業創新,加大教育培訓力度,培育更多高素質的“新農人”。四是突出賦權擴能,深化農村產權制度改革,保障農民財產權益,盤活閑置宅基地,激活農村沉睡資源。五是突出強村富民,探索村級集體農場運營模式,激發村集體經濟內生動力。
我就簡要介紹這些,謝謝大家!
揚州日報:
請問近年來市衛健部門圍繞醫療衛生服務體系和公共衛生體系建設做了哪些具體的工作,效果如何?
市衛健委黨委委員、副主任 尹成雷:
近年來,揚州市衛生健康委員會聚焦打造“六個好地方”,統籌做好疫情防控和醫療衛生事業高質量發展,深入推進醫藥衛生體制改革,不斷加強醫療衛生服務體系和公共衛生體系建設,努力為人民群眾提供更高水平的醫療衛生服務,全力守護好全市人民群眾健康。
在加強醫療衛生服務體系建設方面:
一是基層醫療衛生服務基礎不斷夯實。圍繞強基層目標,大力推進基層醫療衛生服務體系建設,組建城市和縣域醫聯體,打造基層特色科室,實施人才強基工程,做實家庭醫生簽約服務,促進基本醫療衛生服務均等化,基層醫療衛生服務能力得到不斷提升,縣域就診率達90%以上,基本實現小病不出鄉、大病不出縣。截至2021年底,全市累計16家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創成省級社區醫院,19家鄉鎮衛生院(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達到二級綜合醫院標準,創成省級特色科室40個,18家農村區域性醫療衛生服務中心成為省委改革典型案例。
二是醫療衛生服務能力持續提高。衛生健康重大項目加速推進,市婦女兒童醫院加快建設,市中醫院新院區建設已完成規劃選址,寶應縣、高郵市人民醫院新院區正式啟用,儀征市、江都區推進縣級醫院異地新建。全市共建成三級醫院13家,二級醫院15家,實現三級醫院縣域全覆蓋。重點??平ㄔO不斷加強,累計創成國家臨床重點???個、省級臨床重點???8個、市級臨床重點???85個。打造“15公里半徑急救醫療圈”,建成三級網絡化急救醫療體系,實現市、縣兩級胸痛、卒中、創傷、危重孕產婦、新生兒等“五大救治中心”全覆蓋,進一步提升危急重癥救治能力。中醫藥治未病、康養服務、中藥服務、中醫護理等中醫藥服務能力持續提升,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提質增速。
三是重點人群健康保障日益加強。推進老年病??漆t院、二三級綜合醫院老年病科和老年友善醫院建設,努力滿足老年群體看病就醫需求。強化出生缺陷防治和母嬰安全保障,全市孕產婦連續三年零死亡,嬰兒死亡率2.12‰,婦女兒童主要健康指標均好于省均水平。編制完成《揚州市區托育機構布局規劃(2021—2035)》,不斷擴大普惠托育服務體系。提升職業人群健康水平,建成揚州市職業健康監測預警系統平臺。同時,扎實推進重大疫情醫療救治能力建設,全市共有38家發熱門診建成并投入使用,定點醫院床位數超過1200張,已建成方艙醫院床位3521張,并儲備了一支高素質的醫療救治隊伍。
在積極完善公共衛生體系建設方面:
一是推進疾控機構標準化建設。我市高起點謀劃建設市公共衛生中心。推進縣級疾控機構標準化建設,市縣兩級疾控機構大幅增加人員編制,疾控人才隊伍建設得到加強。二是強化醫療機構疾病預防控制職能。明確二級以上醫療機構設置公共衛生科,制定二級以上醫院公共衛生職責清單,開展傳染病的監測預警、慢性病的預防控制、健康教育等公共衛生相關工作,并建立疾控機構與醫療機構公共衛生協同機制。三是強化疫情監測預警工作。以多點觸發、智慧化預警為目標,建成終端核酸檢測在線監測系統、重點人群核酸檢測跟蹤管理系統,積極推進傳染病監測預警系統建設,強化常態化核酸篩查,全市核酸檢測能力達到51.3萬管/日,今年以來累計對44類重點人群開展核酸檢測3229.72萬人次。四是加強應急處置能力建設。流調溯源能力方面,全市建成370支流調隊,各級流調隊隊員共930人,建立公安、公衛、工信“三公”聯動體系。消毒能力方面,儲備專業消毒人員953人,各類重點場所配備消毒員,并開展規范化培訓。心理健康服務能力方面,全市共有心理健康服務人員4795人,達到每千人配備1個心理健康服務人員的要求。五是推進新冠病毒疫苗接種。強化組織動員,梯次推進新冠病毒疫苗接種工作,接種單元從580個增加到880個,日最大接種量達15.8萬劑。截至8月底,全市新冠病毒疫苗累計接種1097.55萬劑次。
下一步,市衛健委將進一步建設更高水平的醫療衛生服務體系,著力構建更加完善的公共衛生體系,為保障人民健康做出新的貢獻。
網易新聞:
請問生態科技新城在實現“共同富裕、人民幸?!本唧w有哪些舉措?取得了什么成效?
生態科技新城黨工委委員、管委會副主任 唐朝文:
首先感謝這位記者以及在座所有新聞媒體朋友長期以來對新城的關心。下面我就這個問題簡要的作個回答。
近年來,新城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發展思想,圍繞“共同富裕、人民幸?!钡哪繕?,多措并舉、持續發力,培育“好產業”、保障“好民生”、做優“好環境”,切實提升人民生活幸福感。
一、守正創新,穩中求進,用“好產業”筑牢幸福感的基礎
實現共同富裕目標,對新城來講關鍵要有“好產業”作為支撐。近年來,新城緊緊圍繞“四個中心”建設發展目標,跑出了經濟社會發展“加速度”。推動智能化改造和數字化轉型,全面啟動50萬平方產業社區建設,5萬平方杭盛科技園二期建成投用,9萬平方中國美業港科創中心加快建設。用好用足國網基金、中航基金、軟件園母基金及每年5000萬政府扶持資金,鼓勵倍加潔、高露潔等龍頭企業率先實現全廠數字化轉型,帶動中小企業“上云用數”。發展科創產業,提速中航研究生院、國網產業化基地、軟件園二期、美業港科創中心等載體建設,全年預計入庫科技型中小企業80家。搶抓全市獲批“跨境電商綜試區”機遇,引導企業發展電商經濟、文創經濟。促進文旅融合,開通全市首條旅游定制公交專線,舉辦“尋找美麗中華”全國旅游城市定向賽、全國“行走大運河”、“萬畝小麥開鐮節”等系列活動,伴山民宿、茶馬古道、棠梨灣等景點廣受好評,“七河八島”入選“揚州運河十二景”,鳳凰島公園、鳳凰山景區在央視等媒體頻頻“刷屏”。實施助企紓困,深入實施領導班子掛包重點項目、百名專員掛鉤服務百家規上企業等工作機制,及時兌現各類政策“真金白銀”,借鑒 “政策計算器”、“免填單、免申請”服務等先進做法,推動一攬子政策措施精準“滴灌”?!霸粕虾灱s”單日吸引投資超60億元,揚州-中東“云相親”成就三百萬美金購銷合同。
二、堅守初心,人民至上,用“好民生”提升幸福感的指數
我們從解決群眾最關心、最期盼的問題做起,用“好民生”不斷提升新城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夯實黨的建設基層基礎。認真貫徹省委“五聚焦五落實”深化提升行動,設立870個“黨員先鋒崗”“黨員責任區”“黨員中心戶”,設置10個“江淮先鋒驛站”,建設10個特色農家書屋,啟用全市首家貨車司機實體型黨群服務中心,構建“15分鐘閱讀圈”,不斷擦亮新城特色黨建品牌。提升醫療衛生服務水平。強化疫情防控,提升應急處置能力,建成健康驛站、核酸檢測基地、發熱門診等;杭集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中醫脾胃科、心血管內科先后創成省、市級基層特色科室,依托蘇北人民醫院心血管內科成立何勝虎名醫工作室、心血管內科聯合病房,為新城群眾看病解決了實實在在的問題;加快推進區二級綜合醫院、國際醫療中心等重大項目,切實提高轄區醫療服務保障水平。做好社會保障兜底工作。逐步完善“居養—機構—社區”三位一體養老服務體系,為困難老人家庭提供住房安全性和無障礙設施等方面改造,2020年以來,為困難高齡老人提供近8000人次政府購買居家養老服務。大力實施“亮起來、站起來”工程,發放殘疾人、困難群體補貼慰問金200多萬元。加快教育民生項目建設。推動杭集中學改擴建工程,新建商務區實驗中學、萬福幼兒園等民生工程,積極引進優質教育資源,與育才教育集團、市機關三幼簽約合作辦學,加強師資隊伍培養,拓寬人才引進渠道,打造新城教育新高地。
三、青山綠水,綠色發展,用“好環境”繪就幸福感的畫卷
生態是新城不變的底色。自成立以來,我們始終踐行“兩山”理念,將環境修復和生態保護放在首位,堅定不移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讓“好環境”成為最普惠的民生福祉。以城市生態空間提升為抓手,對萬福商務區、杭集鎮、泰安鎮規劃設計再完善、再提升。持續開展“七河八島”生態涵養及功能提升,推進林地、綠地、濕地同建共保,加速曙光路、鳳凰島路景觀綠化提升改造,形成點、線、面、環相銜接的綠地系統,將好山好水好風光融入城市,形成“城在綠中、綠在水中、水綠交融”生態格局。以村莊環境綜合整治為載體,推進“全域物業”,農村廁所無害化普及率、生活垃圾定點存放清運率均達100%,承辦全市村莊清潔百日行動現場會,全區區域環境、美麗鄉村建設取得新提升。以農文旅體融合發展為導向,聯手鄉伴文旅集團,緊扣運河遺產、都市田園推動“七河八島”建設,打造世界級人居環境遺產公園。整合區域內水域資源,打造集競賽、訓練、健身、休閑為一體的水上運動中心。推出大魚海棠、稻香書屋、茶馬古道等新晉文旅打卡點,實質性推進鳳凰島—邵伯古鎮廊道建設,打造都市近郊度假休閑帶,建設“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的宜居勝地,讓新城的“好山好水好景”永駐。
下一步,新城將按照“疫情要防住、經濟要穩住、發展要安全”的總要求,錨定“四個中心”和“最美窗口”目標定位,聚焦“好產業”“好民生”“好環境”,不忘初心、牢記使命,踔厲奮發、篤行不怠,努力建設共同富裕、人民幸福的好地方,為揚州“三個名城”建設做出應有的貢獻。
中共揚州市委宣傳部副部長、市政府新聞辦主任周學軍:
感謝唐主任的回答。由于時間關系,現場提問環節就到這里。如有其他問題,會后可與市委宣傳部新聞發布處聯系。
今天的新聞發布會到此結束,謝謝大家!